籃球

 

歷史及發展

籃球是一項相當普遍的活動,不論在香港或世界其他地方,均為中小學體育課程中主要項目之一,而其普遍性延續至大專院校至社會各年齡階層。通過學習籃球技術,可以加強協調性、敏捷、速度和身體控制能力,從而使體能獲得良好的發展。同時,它亦是一種足以令參與者感到無限樂趣的遊戲。

    籃球是在1891年由加拿大籍人納史勿夫(James Naismith)所發明。當時他在國際青年會訓練學院(International YMCA Trainins Collese,即現今之春田大學SPrins Field Colleg)就任講師。學院的一位教授盧特高力交給他一份作業,要他試行設計一種既能保存遊戲形式的技術,又能安排在體操室或體育館等劃定的場地上進行的活動。在設計此項遊戲時納史勿夫認為應盡量避免運動員間過劇的身體接觸,同時,應偏重於鼓勵個人技術與整體合作相向平衡發展。於是,他首先訂下五個基本原則:-------

    a)利用一個大而輕便,並可用手控制的皮球進行遊戲,

    b)不可以持球跑動,

    c)不應限制兩隊任何一球員的控球機會,

    d)兩隊都應自由佔用相同的比賽空間,

    e)球籃應懸高及水平放置。

    在第一場的試驗遊戲中,納史勿夫使用一個足球(在青年會辦事處中他僅可找到的兩個皮球之一)並將兩個沙灘籃懸掛在田徑跑道邊的欄杆上,離地約十英尺的高度進行比賽。此一試驗賽證實非常成功。

    這個遊戲最初由一位球員法蘭克事漢稱之為納史勿夫球,但納史勿夫自己認為稱之為「籃球。會更加貼切,因為球籃和球是整個遊戲最重要的用具。

    為了推展這項活動,納史勿夫挑選了九名球員(一名守門員,兩名後衛,三名中鋒,兩名翼鋒和一名策應球員),並任用法蘭克麥漢(Frank Mahan)為隊長,輪流到其他院校作賽。其後更聯同青年會的飛行馬戲團田徑隊(Flying Circus)遠赴東岸作示範表演。

    直至1893年,奧夫曼公司(Overman Wheel Company)生產了第一批的比賽用籃球。根據納史勿夫指定的規格,其圓周在三十至三十二英吋之間。同年,比賽的球員人數亦由九人改為五人。  1898年開始在球籃上沿加一鐵圈。  1908年,球籃改由開放式的球籃替代,這個改變使球員在對方投籃得分後,可盡快取回籃球繼續比賽。

    在春田大學學生的推廣下,籃球活動在美國迅速發展。 1896年,丹佛(Denyer)的高等學校組織了第一個籃球聯賽。翌年,有五十七個體育會提供這項活動。由於急劇的發展,籃球活動甚至國佔用了大部份青年會組織的場地,而影響了其他運動項日的安排。及後,籃球活動流行到世界各地。在 1924年,它更首次列為美國聖路易城(StLOUIS)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正式項目。

    在籃球發明之初,納史勿夫設計了十三條規則去管制比賽的進行方式,其中撮要如下﹕

    a)可以用單手或雙手(但不可用拳頭)去投或拍球;亦可以用手持球,但不能將球緊抱在手臂與身體        之間。

    b)球員不得持球移動,但若球員經高速跑動後試圖急停時,則容許有限度的移動。

    c)球員不得用肩膊碰、推、打、絆、抱或拉對手。第一次違例會判處犯規,第二次違例時判罰取消資格,直至對方有人球為止。若球員蓄意傷害對手,更會被判罰離場,其後的比賽時間,不准由其他球員替補。

    d)在球隊連續三次犯規,判予對隊得一分。

    e)當球投進或拍進球籃時,即得一分。

    f)皮球越出比賽場區時,則由離球最近之球員挪界外球。若對諛界外球有所爭議時,則由球證將球直線擲入場區內繼續比賽。所有界外球須在五秒鐘之內擲入。

g﹚每半場比賽為十五分鐘。上下半場問有五分鐘休息時間。比賽開始時球證在中線拋球,兩隊球員 各站於己方端線上,侍球拋起後,便衝前搶球,開始比賽。

    雖然這些規則經編印及由青年會所採用,但在1893年,業餘體育聯會(AOOtollr AthllltiC Ullion)國家院校體育聯會(Nationa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及職業聯賽會(Professional Leagues)各選取不同的規例。為了解決這些混亂,在1915年,由各組織代表組成的聯合委員會共同編排了統一的規則去控制在美國進行的所有籃球活動。

    女子籃球活動的開展始自1892年。當時一班女教師參加了迆里鋰圭主持的籃球訓練班。但由於女子體育活動並未普及,女子組的籃球發展亦非常緩慢。直至1896年,才開辦了第一個女子院校籃球比賽。是次賽事由加付巨大學(California University)與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在巴奇里舉行(Berkeley),吸引大批的觀眾觀戰,1928年是頗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當時的女子籃球員已開始革命性地穿上運動短衭和背心比賽,代替了以往穿著比賽裙的傳統。

    1932年,由八十個會員國組成的國際業餘籃球協會(The Fedreation International de Basketball AmateurFIBA)或稱國際籃球協會(The  International  Basketball  Fedreation)開展了國際籃球活動。四年後在柏林奧運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 納史勿夫博士因發明籃球活動接受極高的榮譽,但他稍後在1939年逝世。

    1976年,即男子籃球被列入奧運會項目之後的四十年,女子籃球亦在魍室主到獎墮奧運會起始成為正式比賽。

    傷殘人士對參加籃球活動亦有很大的興趣。很多的輪椅運動員組織和參加這項活動。  1960年,在發旦舉行了第一世界輪椅籃球賽, 1968年’輪椅籃球亦成為美國芝加哥(Chicaco特殊奧運會的比賽項目。

    時至今日,籃球活動不但由參與者所享受,亦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觀賞性運動項目,特別在美國或很多東西方國家,籃球都成為高水準的職業化運動。

 

 

比賽規則

1.比賽概要

籃球比賽是由兩隊作賽,每隊各有球員五人。比賽須在籃球場區內進行。遊戲的目的是將球投入對方籃內得分。球可向任何方向傳、投、撥、滾或運球。在四十分鐘的比賽時間後,較高得分者為勝隊。

    比賽由裁判執法。正式比賽中,裁判由一至二名檢察員協助,另由計時員、記錄員及三十秒鐘計時員各一人為其助理。

 

 

2. 職員

2.l 裁判員及檢察員

       比賽開始前,裁判員應檢查及核準一切用具。他同時須確定所有球員的姓名,號數及得分紀錄在紀錄表上。裁判員須決定投中的球是否有效,尤其遇職員意見不同時或在球例所列,情況以外時,裁判有權判定一切。

      比賽中,職員應按照規則進行比賽,包括令比賽開始,決定何時成死球,執行規則,宣佈暫停等。

2.2記錄員

      記錄員應登記得分、暫停、罰球及犯規。他亦須登記球員的姓名和號數,並在球員第五次犯規時,

      立即通知裁判員。

2.3計時員

      計時員須登記及通知裁判員每半場應開始的時間,他須計算補償暫停比賽所耗的時間。他亦須顯示

      每半場時間的終結。

2.4三十秒鐘計時員

      三十秒鐘訐時員應按照三十秒鐘規則使用三十秒鐘訐時器。他的倩號可使恍賽成為死球。

 

 

3.教練

教練須在比賽開始前十分鐘登記其參與比賽的球員姓名和號碼。如要求暫停亦應由教練提出。

 

 

4.球員

每一對隊由五名球員及後備球員組成,其中一人為隊長,在必要時負責向職員解釋事項。球員的球衣前後須有415號的號碼。

 

 

5. 中籃及計分法

當活球經籃圈上面人籃時稱為「中籃,投球中籃得兩分,罰球中籃算一分。在三分錢外投球中籃算三分。

 

 

6.比賽方法

6l    比賽應從裁判員在兩對手中間拋球,以中圈跳球開始。一隊出場球員不足五人,球賽不得開始。在

       比賽時間十五分鐘後,讀隊仍不足五人時,則應判令該隊棄權,由對隊獲勝。但一隊中有球員被判罰離場而未有後備替補時,可以少於五人在場中比賽。

62   當一隊控球時,其本隊球員不能在對隊的端錢至罰球線之間的限制區內,作超過三秒鐘以上的停留。

63  當一球員被對隊球員緊迫防守持球達五秒鐘而不傳、投、拍或運球時,則宣怖違例。

64  其他違例包括使球出界、重覆運球、持球行進、踢球、以拳擊球,雖未觸及對方球員卻過份揮擺手臂或手、觸籃板違例、防中籃違例、擲界外球違例、罰球違例、三秒鐘違例,及十秒鐘違例等。違例後的罰則包括中籃不算,由對方擲界外球或由對方罰球等。

65  在後場獲得活球控球權的球隊,必須在十秒鐘內使球進入前場。

66  當一隊獲得活球控球權時,必須在三十秒鐘內設法投籃。

67  控球隊在前場的球員,不得使球進入後場。

68  球員觸球出界或使球出界,應由對隊擲界外球。

69  犯規是指球員違反有關身體接觸或體育道德的規例。犯規的球員將被處罰。

610 犯規分為(a)技術犯規(b)身體接觸(c)故意犯規及()奪權犯規四類。

      a 技術犯規:包括延誤比賽、不君子行為、非法進入場區內、暫停超時,當球員被判犯規時,不立即舉手過頭等。罰則包括罰球,對屢犯或嚴重犯規者取消比賽資格,球隊職員經三次技術犯規時,將被取消資格並驅逐離場。

      b 身體接觸:包括推、撞、絆、抱或使用粗野戰術等。

            罰則包括罰球或挪界外球。

      c 故意犯規:屬身體接觸類而裁判員認為故意者,會被判罰球。

      d 奪權犯規:任何身體接觸或技術犯規類的犯規而屬嚴重者,判奪權犯規,被判罰球。

611 球員被判罰五次犯規時便被終止參賽資格。

612 每半時內(決勝期為下半時之一部份)每隊球員侵人及技術犯規滿七次時,其後諂隊的每一次的球員犯規應判一加一罰球。除非詻犯規的罰則加重。

          在一加一罰球時,若罰球中籃,則由原罰球員再加罰一次。若諂罰球不中,則繼續比賽。

613 每場比賽球員替補的次數不限,替補時須先知會紀錄員並留在場區外直至有職員批準他進場比賽為止。

 

 

7.計時

每場比賽分為上下半時,每半時為二十分鐘,中間休息時間為十分鐘。當裁判員吹哨子並表示球為死球時,比賽時間應暫時停止(如犯規、違例、球出界等)。當比賽終結而兩隊得分相同時,應即繼續比賽,並得舉行一次或多次五分鐘的決勝期。

    每隊每半時可要求暫停兩次,在決勝期可要求暫停一次。

 

 

8. 籃球裁判手號

 

 

 

  

用具及場地

1.球場

球場為長方形的堅硬平面,場內不容有障礙物。有關世界性之比賽,其球場面面積須長二十八米,寬十五米,由界線內緣起量度。國際籃球聯會授權各單位,可按下列比例更改球場面積。主辦國內比賽:長度縮短四米,寬度減短二米,球場四週的界線,與外界障礙物的矩離至少須有二米(香港一般學校內之球場須不少於一米)。球場內的界線必須畫得明顯,所有線條的寬度均為五厘米。                                                     

                                         

 

 

2.籃板

籃板須用堅硬木料或合適的透明質料製成,面積須闊180米,高120米。除透明籃板外,都應該髹成白色。每一籃板須緊裝在球場的兩端,與地面成直角及與端線平行,籃板中心的垂直點與瑞錢的中心點相距120米。

 

 

3.球籃

球籃包括籃圈與藍網,籃圈須用堅硬的金屬製成,並樣成橘黃色,圈的下面,可裝上類似小環的設備,以便掛球網,籃因應緊裝在籃板上,離地面305米。

        球網應為白色,白籃圈下懸長40厘米,其內徑的大小,在於使球入藍後,能緩衝而徐徐下降。

 

 

4.球

球須為正圓形,其外表用皮、橡膠或人造膠等材料造成。球的圓周不得小於75厘米,或大於78厘米。球的重量在六百克至六百五十克之間,打入的氣壓,可使球在l80米高處(球的下面計算)落於球場地面上,其彈起的高度(自球的上面計算)最低於不少於120米,最高應不超過140米為準。

 

 

5.專用設備

      下列各種專用設備為比賽所需:

      a)比賽計時鐘

      b)暫停錶/秒錶

      c)三十秒鐘計時器

      d)正式記錄表

      e)記分牌

      f1 5號的數字牌(數字牌應為白色底)上面寫有最小 20×10厘米大小的數字,  l 4

為黑色,5號為紅色。)

      g)兩座表示兩隊犯規滿七次的紅色標誌。

 

 

專有名詞

助攻             一個有助隊友輕易得分之妙傳。

後場             指由中錢至己方端錢之場區。

阻擋             指因妨礙對方持球或非持球球員的前進而發生之身體接觸。

搶佔內線位置專   指防守球員於籃下佔據一個有利位置使對手難以搶奪籃球的技術。

突破             球員(持球或非持球)以突發動作擺脫防守者而進佔對手的籃下位置之技術。

持球撞人         球員持球主動與對方身體接觸。

切入             進攻球員快速插入對方籃下空檔準備接應傳球之動作。

死球(運球後)   進攻球員運球完畢。

死球             比賽在暫停狀況(例如有違例,犯規),導致暫停比賽。

防守籃板球       在防守時搶奪籃板球。

運球             球員在控球後,將球擲、拍或滾動,使之與地面接觸為之運球。開始運球後,如雙手同

時觸球或持球,或已失去控球機會時,運球即告終。

持球突破         持球球員強行運球上籃之技術。

虛幌             一個反方向假動作以擾亂對手判斷能力的技術。

快攻             由守方獲得控球後快速發動進攻,意圖使對手未及回防時取分之戰術。

分球             給予處於有利位置的隊友之傳球。

前鋒             進攻隊的其中一職位,是靠近對方底線之進攻球員。

罰球             判予一球員在罰球區內之罰球錢後自由投籃,以獲得123分的機會。

前場             進攻隊伍所進攻之球監所在的半個場區。

全場緊迫         盯人一種積極主動,並要求在全場範圍內緊迫對手的防守形式。

後衞             進攻的策劃球員或靠近本籃之防守球員。

半場緊迫盯人     於後半場範圍內採用積極緊迫防守。

爭球             雙方至少有一球員各以一手或雙手按住籃球,如不用粗暴動作,不可能獲得控球權時,

可宣判為手球。

跳球             出現於上、下半場開始,雙方犯規或手球時,由裁判將球在兩個不同隊員間拋起繼續比賽。

跳投             於起跳至最高點之投射。

銷匙圈           由籃下端錢起之罰球區至罰球圈,狀若匙孔之區域。

走籃              一種運球跑向球籃之投射方法。

人盯人防守        一種以盯人為主而非防區域的防守形式。

一對一            一個進攻球員對付一個防守球員。

進攻籃板球        於對方籃下爭奪之籃板球。

加重局部防區壓力  於對方防守薄弱的區域部署以人多打人少的戰術。

決勝期            於比賽時間終結時,如兩隊得分相等,以五分鐘之延長比賽時間決定勝負。

個人犯規          在比賽進行中,或有球員準備擲界外球入場區時,有球員違反身體接觸的規例,稱為個

人犯規。

側擋              一種站於對方體側做成阻擋以協助隊友進攻的技術。

中樞步            持球者以一足立於地上作為中樞,而以另一足向任何方向踏出一次或多次,而其中樞足

並不離地移動時,稱為中樞步旋轉。

策應球員          通常為隊中最高大之球員,在高位策應或低位策應區域進行定位進攻或傳球子切入之隊

友上籃。

策應位置          較近藍而常為進攻隊友之中鋒或策應球員進佔之位置。

緊迫防守          一種迫使對手出錯而失球的防守形式。其成功通常有賴積極防守,夾擊及緊迫控球者。

此法可用於全場、半場或場中任何區域,亦可按人盯人或區域聯防之形式進行。

籃板球            搶奪因投籃未中而自籃框或籃板彈出之籃球。

掩護進攻          球員進佔隊友與其防守者之間的位置,協助隊友在無人緊迫的情況下進攻的戰術。

穿過              在對手製造掩護進攻時,防守者從人隙中穿過,以便及時追截自己防守的球員的一項技術。

跨步急停          在跳起的。清況下接球,並以雙足先後著地使身體急停的一項技術。

強側              進攻時,持球球員所在之一側。

換防              防守球員交換防守目標的一項技術,常出現於對手施行掩護進攻,其中一防守隊員無法

繼續防守其原來之目標時施用。

擲界外球          由場區外擲球入場區使比賽繼續。

持球跑            於場區內之球員以不合法方式持球前進。

違例              違反規則,罰則是由對隊擲界外球。

弱側              相對於強側的另一側,亦即進攻時無球的一側。

區域防守          一種要求防守隊員負責場內一個指定區域的防守形式。

區域聯防          一種要求五名防守球員,因對隊進攻方向之轉變,而於各自負責區域內移動補位之防守

戰術。

 

 

技術分析

1.傳球

傳球時,應先考慮傳球的安全性。遠距離之傳球會議對手有更多時間去移動和搶截。

傳球須直接,快速及準碓。每次傳球前可用假動作迷惑對手。傳球目標一般應在接球者肩腰之間,但有時為免失球,須傳球至隊友之外手(遠離防守者之一方)。

運用不同傳球方法(如胸前傳球、彈地傳球、雙手頭上傳球、推傳及肩上傳球等)須按當時。清況而定。胸前傳球可用於近距離而要求快速傳接之情況,彈地傳球則適用於未能直線短傳之情況。

ll胸前傳球

        作胸前傳球須以雙手持球,手指張開,球由胸前位置開始,以手腕。快速抖動出球。球離手時,掌

心向外壓,使球帶有下旋。

l2 單手彈地傳球

        作單手彈地傳球,持球手須向體側伸展,並以手腕之抖動出球。通常伴隨之側跨步會有助於使身體

(至少腿部或膝部)保持在對手與籃球之間,更逼使防守者橫移。一般來說,彈地處應在傳球者與

接球者三分之二處,並反彈接球者之大腿高度為合。

l3雙手頭上傳球

        持球於頭上,方法與胸前傳球同。雙手須保持放鬆,隨即以前臂及手腕。快速揮動出球。此種方法

於傳球與內線中鋒時最常用。

l4肩上傳球

        單手持球於肩耳後快速向前擲出。出球後掌心及手指下壓使球下旋以保持其穩定性。此技術於搶籃

板球後向較遠距離傳球時適用。

15 推傳

        持球於胸前,手指應分佈於球後方。手肘在身軀之前方,單手壓腕出球。右手球員於出球時將右腳

踏前一步,左手球員則剛相反。

 

 

2.接球

接球前,雙手應及早伸前迎球,手財保持放鬆。觸球時手指自然分開,並引後以緩衝球勢,在整個接球過程中,雙眼應盯緊皮球。接球者如已作好接球準備,可舉起單手或雙手示意,以便傳球者識認目標,在某些,清況下,接球者須作移動方可接球。

持球在手,對全隊來說是重要的。接球後非中樞足應向有利位置踏一小步,利用身軀隔離籃球和防守者。持球時應以射球慣用手按於球後,而另一手則自球下上托;此接球法可避免對手以下手打掉籃球。持球不宜過於貼近身體,因會阻礙快速傳球之動作。

 

 

3.步法

3l基本要求

跳步急停時雙足應同時看地。這樣球員可以一足為中樞而身體向不同方向轉動。如果球員想向前跳投,則應雙腳前後開立(把與投籃手同一邊的腿放在前面)。

球員如在走動時接球會採用兩步急停。做法是利用兩步來減低前衝力,而在每一足著地時計算‘一’及‘二’兩下。

籃球規例只在一情況下容許球員持球時移動,就是以一足為中樞而身體及另一足可向不同方向轉動。如果中樞足移動則當犯規請。

32防守姿勢

良好的防守姿勢有助於移動。球員應保持低重心位置,前後腳開立,膝部屈曲及臀部下沉。雙腳應交替跟地滑步,隨對于移動。球員防守時不宜離對手太近,以便對方突破時可及時改變方向緊隨。

球員在運球前手持“生球”(可傳球,運球或射球時)時,防守球員應採取較闊之防守姿勢。如持球者位於射球範圍內,防守者應靠近其投射手以騷擾其投射,並估計其意圖;更應以一足踏前以便隨時改變方向。

防守運球球員時,雙手應保持於低位置,以便運球者於犯錯誤或疏於護球時及時搶截,如被運球者成功超越,防守者應以直線跑回已方籃下,盡可能追回對手,並阻截其投射。在運球完畢時,球員手持“死球”,防守者便應靠近緊迫對手,阻止其投射或傳球。

 

 

4.運球

運球主要乃手指之運作,並借助由肘、腕、手、腰、腿之屈伸而產生之力量來完成。皮球應推向下前方,而身體應保持下蹲。非運球手及前足應置於對手及皮球間以作保護,頭部應抬高,雙眼注視場即清況,運球者應讀能以左或右手運球。

高運球常用於。快速推進以進行快攻,身軀應請直立,稍作前傾。皮球宜反彈至腰胸之間,並應推向體前位置。

低運球宜用於被緊迫防守情況或擠擁地帶。此時身軀及皮球應保持在低位置,皮球應反彈僅至膝高,靠近身體以便保護。

換手運球可用於非緊迫防守情況下,皮球應於體前反彈至另一手。換手時要。快速進行以避免搶截,非運球側的肩膊須下沉以保護皮球。

 

 

5.投射

選取“瞄準點”是投射的重要環節。籃框或籃板上的其中一點(通常圍繞籃框上的長方形)均可作為瞄準點。如選取籃板作為瞄準點主要在使皮球能籍籃板反彈至籃中。

51單手定射

此方法可用於遠距離投射(防守者已後撤)及罰球。球員應向投射手一個」踏前一步,身軀應稍下沉,投射手屈曲,手肘向前,手腕向外屈曲托球。另一手應置於皮球側之前上方。

出球時應靠手肘之,快速伸展及指腕之抖動,出球前掌心應指向目標。球員應借雙腿蹬地之動作跟進投射方向,使身體充分伸展,雙眼應於整個投射過程中緊跟瞄準點。

52走籃

        球員隨接球或運球動作前移,持球上藍的技術。以右手球員為例,他應先以右足著地,再以左足蹬地及制動,將前衝之去勢轉為向上提升之力量。當身體上升時,雙手或單手隨身體協調將球上舉。並將擺動腿(非蹬地腿)的膝部上提,以增加上升高度及保持身體在空中的平衡,最後充份伸展持球

    手在最高點出球。

53跳投

        跳投之準備姿勢及持球手法基本上與單手定射相同。皮球應於身體上昇至最高點時離手;良好之出

球時間控制可避過防守者之攔截。

 

 

6.個人進攻技術

一個優秀的籃球運動員應可在近藍任何一處投射取分,亦能於持球或非持球的情況下擺脫對手及隨意移動。掌握良好之投射技術會給予對手極大的威脅。

6l持球突破

        能有效地持球突破是進攻球員的極大優點。在運球前或運球時利用頭部、皮球或腳步之幌動,用假

動作誘使對方失位,再以加速及強而有力的運球超越對手。

62 切入

        切入是指非持球之進攻球員利用。快速之移動插入對方防區取得優勢。良好的切入可使球員避開防

守者並進佔一個可供接應之空間。切入動作於起動、急停及改變方向時均應以快而短之移動進行。

有時切入前如先向相反方向做假動作往往收效更佳。

 

 

7.個人防守技術

個人防守技術包括良好之身體平衡及步法,球員應常佔位於球籃及對手之間,同時應避免大靠近對手或重心過高。步法宜採用不交叉之側滑步。

        如要攔截投球者,防守球員應雙手張開至肩高,手掌向球並身體保持低重心,體重平均分配於兩腳掌。膝與肘應微曲,頭抬起,眼望對手臀部位置。這樣可防止被進攻球員的假動作騙倒。

        投球後防守球員應轉入進攻者的移動路線中攔截。防守者應雙腿開立,曲膝及手肘向外。這樣他可以做成一個穩重之姿勢以防對手突破。

        搶籃板球時防守者應掌握準確的時間,以求儘快搶球。他應穩定地搶球,然後猛烈地把球拉下及令其遠離對手。

 

 

戰術分析                                                                                                                          

1.進攻戰術

1l一般原則

    籃球進攻戰術應針對防守隊伍的戰術形式而改變。籃球活動是由快速傳球所構成,準確、快速而頻密的傳球加上善用球場空間是製造得分機會的主要基礎。前場的攻勢予對手的威脅最大,因此能盡快組織攻勢推進至全場是進攻的第一意圖。

12進攻人盯人防守

    進攻人盯人防守必須透過一些傳球和走位配合進行。進攻的最終目的是製造其中一隊友在無人防守的情況下投籃。雖然進攻是由五名隊員同時進行,但進攻人盯人防守多由兩人或三人的小組緊密合作所發動,但人的假動作,動作節奏的變更,互相掩護等基本技術皆是進攻的重要基礎。

        進攻人盯人防守的原則

      a 應經常互相掩護,協助隊友進佔空位。

      b 應主動在球場任何位置設置前掩護或後掩護。

      c 在接應隊友的掩護前,先向反方向做假動作會獲得更佳效果。

      d 製造11的進攻機會于面對防守技術最弱的球員的隊友。

      e 若果防守球員交換防守,應趁機外切以遠離防守者爭取空檔,此方法亦會使交換防守效果減弱。

      f 若對方採用前場緊迫人盯人防守,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式進攻;其一是貼近籃球作前掩護,其

二是離球以前掩護或後掩護,方便隊友獲得空檔。

      g 若果防守者破壞了前掩護時,應趁機外切以遠離防守球員。

      h 若防守隊伍採用交換防守時,應製造成己隊之高球員對防守方的矮球員,或已隊技術較優的球

員對守方技術較弱的球員的情況。

      i 進攻時應同時兼顧球員位置的平衡分佈,以便爭取籃板球或在轉為防守時的快速回防。

13掩護配合

    掩護是一種進攻行動。進攻隊員進佔隊友與其防守球員之間的位置,以協助隊友在無人緊迫的情況下投籃。掩護必須由兩人或以上才能構成,它可以在貼近籃球的位置進行,在靠近球籃一帶更會經常使用。

 

 

 

八號球員製造側擋以協助五號跦員突入球籃。

八號球員製造掩護以協助五號球員在無人緊迫的情況下投籃。

14進政區域聯防

    進攻區域聯防的合理方法是通過快速短傳,迫使防守者離開指定防守區域,有效,快速地轉移皮球的進攻點,會使聯防出現空隙,相應會減弱防守的效果。

    球隊應針對不同形式的區域聯防,而訂定進攻戰術。但應注意在比賽時隨著球與隊員位置的轉移,聯防的弱點所在亦會變改,進攻球員應知所適應。

    進攻區域聯防的基本原則

      a 球隊由攻轉守須要一定的時間調整,在可能情況下,應在防守隊未調整完成前發動快攻。

      b 進攻隊的傳球速度可比防守球員調整聯防位置的速度為快,若因快速傳球而做成防區產生空

隙時,應果斷切入。

      c 善用球場的深度和闊度進攻,會使防區鬆散及削弱防守力。

      d 進攻球員應經常佔位於而防守者問之尷尬位置。

      e 防守球員跟隨切入球員,會使聯防壓縮,增加中距離投射範圍。若防守球員未能有效保護頻密

的切入,防守區會產生重大的混亂。

      f 通常區域聯防有三處弱點。

          i 兩球場底角

          ii 罰球延長線兩側

          iii 鎖匙圈頂

      g 當防守隊較注重對跦之防守時,應組織掩護配台。

      h 應經常組織局部區域負坦,以在某一區點製造人多打人少的情況。

      i  應將進攻點從一個」快速轉移至另一側,倘防守移位稍慢,便會造成投籃機會。

      j 若有擅射三分球員,會迫使聯防空位加大。

      k 區域聯防較難因應進攻隊員位置而調配,因此擅射的進攻者,應向防守力弱的隊員進攻,體形

高大的球員,應站位於矮小球員附近。

      l 傳球于高位策應的中鋒,會較容易製造投籃機會,因在該位置是處於射球範圍內;若防守球員

上前緊迫,藍底位置便有空位,持球者便可趁機傳球于切入的隊友。

 

    進攻隊形的示例

    13l 進攻是指一進攻隊員處於籃底附近,其餘三名球員分佈在罰球線的左、中、右三點,另一球員

在鎮匙圈外組織。這種隊形能對付大多數的區域聯防,例如它能有效控制2l2 23

32 l22 22l聯防等。必須注意準確的長距離投射是進攻聯防的最有效方法。

 

 

2.防守戰術

2l 一般要則

    防守的基本目的是獲取控球權及防止對方投籃得分。獲得控球權的方法有搶奪對手投籃反彈後的籃板球,搶截傳球或緊迫對手以迫使他失誤等。

    優良的防守更會使進攻者難以尋找投籃機會。防守者可利用30秒鐘違例及有效地爭取籃板球去避免進攻者有第二次投籃機會,以影響對方投籃的信心。良好的防守有賴整體合作,隊員間的默契和配合及對比賽的理解。

22緊迫防守

    緊迫盯人防守的主要目的是擾亂對方的既定戰術和延誤進攻節奏。緊迫防守可以在全場、四分三場和半場施行,亦可採用人盯人或聯防形式配合。

    防守時應主動迫使對手出錯。球在球籃或附近區域時,尤須向對方球員施加壓力,防止傳球或投籃,而讓對手只能作遠距離的被動性傳球,這類傳球會給予防守球員有充足時間補防甚至搶截皮球。

    緊迫防守的優點

           a 能主動控制比賽節奏,對於進攻速度較慢而善於陣地進攻的球隊,緊迫防守能有效地加

快比賽節奏。在不斷的緊迫中更能影響對手投射時的平衡而減低命中率,又可減慢外圍傳

球速度,凍結跑動進攻的威力和較嚴密地鞏固籃板球。

           b)能有效地針對欠缺經驗的球隊,因進攻緊迫防守時,球隊必須具有良好的個人基本技術。

大多數欠缺經驗的球隊遇到緊迫時,會更容易暴露基本技術的弱點。

           c 能有效凍結個別特出的球員,因任何球員都不可能在無球在手時取分。緊迫能防止對

方善射的球員接球或迫使他遠離取分區域接球。

           d 若防守隊的體力佔優,緊也能使對手在高速中作賽。

           e 應付緊迫防守須要更多的時間去準備和練習,因此使對手疏於練習其他技巧。

           f 能達到出其不意的心理戰術效果。有時突然採用緊迫防守,會使優秀的進攻球員束手無策。

           g 在對方使用拖延戰術時,尤其在比賽結尾階段得分落後之際,緊迫防守是爭取反敗為勝

的唯一方法。

           h 若被緊迫的對隊因狀態差而不能。快速移動,防守隊伍會有較多時間策劃防守。

( i )  對付一些衝動大意的進攻球員,緊迫防守會令對手誤傳,犯錯因而製造反攻的機會。     

緊迫防守的弱點

          a 會較易失去一些籃板球,因為在緊迫對方時,球員須向外截擊而使防區擴闊。

          b 會消耗極大的體力,因此球員都必須在良好狀態。

          c 會較容易出現犯規情況。

          d 若其中一名防守球員被突破便會導致整個緊迫防守崩潰。

          e 緊迫防守須有高度的合作能力。

          f  若球隊缺乏果敢、進取、速度和整體合作,除非在特殊情況下,採用緊迫是不智的防守

方式。

23 人盯人防守

     採用人盯人防守時,每名球員都須尊責看管一指定對手。不論對方是否持球或在任何區域都不得放鬆,這種防守形式需要每一球員都具有良好的體能和個人防守技術,因為一旦被對手走脫便會立刻做成失分的威脅。

     對手在進攻人盯人防守時,必然會使用掩護、遮擋、切入等配合,因此良好的整體合作非常重要。球員之間必須緊密會作,在對方球員走脫時,要及時交換防守,或者對方採用掩護遮擋時,立刻穿過掩護者追截自己看管的球員。

     防守者應清楚認識防守的目標是”先人而後球。,最好在任何時刻都能人球兼顧。若能盡快分析對手的優劣所在會有助自己選取最有效的處理方法。

   

人盯人防守的優點

       a)能根據攻守雙方球員的條件,作最合理的編配。例如高度、速度、靈巧性、彈跳能力和爭奪籃

板球能力、防守突破上籃的技術等。

       b)由於職責明確,因此激勵球員加強個人基本防守技術的意識。

       c)它使攻方球員不間斷地遭受壓迫。

       d)在接近比賽終結階段而對方分數是落後時,它是對付拖延戰術的有效方法。

       e)它變化多端而且轉變容易。

       f)它能提供較佳的防守籃板球位置,因為大部分時間防守者都位於進攻球員與球籃之間。

       g)緊迫人盯人防守經常能製造。快攻機會。

人盯人防守的弱點

       a)人盯人防守的技術和意識須經長時間的練習。

       b)它容易被掩護或重覆切入等戰術所攻破。

       c)較區域聯防更易導致犯規。

       d)較區域聯防移動更多,因而消耗大量體力。

       e)它容許攻方孤立防守技術粗劣的球員並予以突破。

24區域聯防

    採用區域聯防時,每名球員都在球籃附近分配一指定防守區域,因此射程範圍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調配個月IJ球員的防守區域應考慮其體形、速度和技術等條件。

    與人盯人防守不同的是球員須先防球而後防人,而且他只需防範進入自己防區的進攻者。但在防區內,他不但要防止投籃,亦要防守傳球的路線。

    當防守持球者時,球員應採用高重心的位置,雙手張開。在合法情況下張開手臂。快速揮動,使對方的傳球外避或吊高。

    由於區域聯防的移動較為簡單,技術要求不高,因此適用於學界程度或任何技術經驗的球隊。區域聯防在對付善於掩護切入的球隊最為有效。它亦能隱蔽隊中較弱球員的弱點,但在對付善於中長距離投射的隊伍時,區域聯防並非合適的陣式。

區域聯防的優點

a 區域聯防的移位和技術都較易學習。

b 它適用於任何經驗、技術程度的球員。

c 大部分區域聯防陣式中,球員的位置都是靠近球藍,因此有利於奪籃板球。

d 外圍防守球員的活動可更果敢而無後顧之憂。

e 對付外圍投射薄弱的隊伍,區域聯防是穩固的方法。

f 區域聯防可避免較多的犯規。

g 它可減低善於快攻的球隊的進攻節奏。

h 當獲得控球權時,它能較易組織快攻,因球員都在固定位置上站位。

i 對付善於掩護和切入的球隊,區域聯防是最理想的防守。

f 採用區域聯防對進攻球員需要較少的賽前分析。

區域聯防的缺點

a)區域聯防經常存有缺口。

b)遠離球的防守球員不能緊貼其防區的對手。

c 當外圍擴闊或移位配合不良時,罰球線及籃下區域會成為防守弱點。

d)對方善於外投時,區域聯防會經常失效。

e)防守中之自動交換防守過程會經常產生漏洞而有利於進攻球員。

f)在比賽終結階段而防守一方的分數是落後時,採用區域聯防便毫不實際。

g﹚在對方加強局部區域人多打人少時,區域聯防容易失效。

區域聯防的例子

32聯防是最通用的區域聯防。它提供極強的外線防守,而當球隊擁有高個子球員時,是一個理想的陣式。前線的防守球員應具有速度,當獲得控球權時便可施行快攻。但當前線被突破時,因防守缺乏深度的原故,較容易被投籃得分。球場的兩底角亦是此陣式的弱點。

 

 

 

 

212陣式能提供藍底防守,因此它較適用於應付對於中鋒球員。由於後防有三名球員,因此具有搶籃板球的優勢。若爾前線球員適時起動便可製造很多。快攻機會。一如32聯防,兩底角是此陣式的弱點所在。

 

 

中學體育科教學資料 1990 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