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必修部分」
(1)歷代發展部份
(側重時序設計) |
「選擇部分
」
(2)歷史專題部分
(以主題式設計
,任選兩單元) |
第一章
第一章
引言
1.1評核大綱
本科的公開評核乃根據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聯合編訂的中國歷史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而制定
有關的公關評核包括公開考試和校本評核兩部分,安排概述如下:
評核部分 |
內容 |
佔分 |
時間 |
|
公開 |
卷一 |
歷代發展
設必答題,涵蓋甲
乙部,佔全卷50%(提供多項資料,考核學生
不同能力,(預期作答時間為一小時);其餘甲部
乙部各選三題,
考生須分別選答其中一題,佔全卷50%
|
48% |
二小時 |
卷二 |
歷史專題
設六單元,每單元各設三題,學生從所選的兩題單元中各選答一題,共答兩題完卷。 |
32% |
一1小時二十分 |
|
校本評核 |
教師設計一個「學習及評核計晝」,包括最少三個學習階段,各設評核項目,內含顯示學習進程及考查學習成果的習作
呈交學生在學習及評核計晝內每一項目的成績合共最少三個分數,總分為20分.惟個別項目的佔分比重不須相同
供評核的習作可全班一致,亦可有少量的評核習作由學生自選提交.
惟用作自選的習作其所屬的項目及佔分必須相同.全班一致的習作與自選習作的數量應保持2:1 |
20% |
2.2.1課程內容
(1)
必須部分「歷代發展」
甲部:上古至十九世紀中葉
l
甲部自夏代至十九世紀中葉,分為五個時期,
每個時期選取能突顯該時期特色的課題,供學生學習
l
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歷史脈絡,鞏固「時間.延續與轉變」的觀念和學習有關的課題的基礎,學習有關的課題前,宜先以「概論」形式讓學生對各時代的歷史概括和特色有一概括的認識.
教師可利用一課交代一個時期的概況.特色,又或以五課時間全面交代甲部各個歷史的概要(為免學習內容過於繁瑣,
沉重 ,
概論部分不列入公開考試範圍)
l
中國歷史源流久遠,朝代延綿不絕.
惟夏
商兩代因文獻記錄零散,故不設特定課題,僅在概論部分介紹兩代重要大事
(2)
選慘部分(「歷史專題」,任選兩個單元)
「歷史專題」的設計,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視野認識中國歷史,包括「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地域與資源運用」、「時代與知識分子」、「制度與政治演變」、「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和「女性的社會地位:傳統與變遷
」六個單元
,供學生按興趣選修,以擴闊他們對中國歷史不同層面的認識,為將來有興趣進一步研習中國歷史奠定穩固的基礎
l
「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以五四運動為切入點,探討中國文與承傳的特質及其變遷。
l
「地域與資源運用」:強調空間的概念,研究資源如何促進地域的發展研習他們的經歷,以觀察不同時代的歷史變遷。
l
「時代與知識分子」選取能洞悉時代轉變而作出積極回應的知識分子。
l
「制度與政治演變」:以重要的制度變革為例,認識和探研制度與政治演變的關係。
l
「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
認識四種主要宗教在中國的傳播,以及因宗教傳播而產生的文化交流。
l
「女性的社會地位:傳統與變遷」,探討女性在中國歷史上擔當的角色與享有的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