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運動員的常見傷患
肌肉拉傷
成因:
當肌肉主動收縮或被拉長而超過其所能承擔的能力則可引起肌肉拉傷、拉傷處的肌肉群訓練不足、素質差
(肌肉彈性、伸展性差、肌力弱)是發生損傷的內在因素。準備運動不充分、不當地使用暴力牽拉肌肉、疲勞或負荷過度、技術動作有缺點、氣溫過低、場地不良是常見損傷成因。肌內拉傷類型分兩種 : 主動拉傷 和 被動拉傷。前者主要是由於肌肉猛烈收縮,使肌肉的收縮力超越了其本身所能承擔的能力而引起。在肌肉縮短的過程中發生, 往往與肌力不足有關。後者是由於肌肉一定的緊張,僵硬或牽拉狀態下受到猛烈的牽伸,而超越了肌肉本身的伸展程度所致。在肌肉伸長的過程中, 往往與肌肉彈性及伸展性能較差有關。肌肉拉傷輕者僅少許肌肉纖維撕裂或肌膜破裂,重則可造成肌肉大部或完全斷裂。
徵狀:
傷後即感到受傷肌肉局部疼痛壓痛,出現腫脹。受傷的手或腿部功能受到一定障礙,局部檢查可發現肌肉發緊或僵硬。當傷者作肌肉收縮或被動牽伸動作時,疼痛則更加明顯。至於肌肉發生斷裂者,損傷當時,運動員感到或聽到斷裂聲,斷裂處可摸凹陷或一端異當脹大。
處理:
立即給予冷敷局部加壓包扎、局部制動、和抬高患肢。輕者可在 24 小時後開始給予物理治療或按摩。肌肉大部份或完全斷裂者,應及時到醫院予以縫合。
康復期間的運動量或動作上的避忌應請教醫生或物理治療師。在傷後康復期間,可根據損傷的不同程度和症狀輕重而合理安排康復訓練和傷後運動。單純肌肉損傷只須傷部停訓 2、3天,而肢体運動不一定要完全停止。傷者可做些靜力性肌肉收縮練習,症狀減輕後可逐步增加運動量和強度,但仍應避免做受傷動作。3 至 5 天後,可在無疼或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進行伸展性練習,練習形式以毅力性伸展練習為主。一般來說 10 天後可投入正式訓練。訓練時應戴上護腿或纏上彈力繃帶。有部分肌纖維撕斷者,應立即停止訓練,最好能在肌肉處於相對鬆弛狀態下臥床休息 2、3天。第 4天後,即應在無疼痛範圍內做適量的伸展性練習,並在一定制動情況下進行輕微的力量練習,大約需 3至4周才可進入正常的專項訓練。
肌肉撕裂經手術縫合的患者,須待愈合後才可進行拉伸練習,在手術後的固定期,可做些不負重的靜力性收縮練習,拆線後或去除固定後,即應積極地進行肌肉伸展性練習與提高肌力訓練,一般需時兩個月才可進入正常訓練。
預防方法:
1.應加強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練習,提高肌肉抗傷能力,不能只集中訓練某一組肌肉,而引致伸屈肌力或各組肌肉肌力比例失調。
2.做伸展練習時,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運動前一定要充分做好準備活動,要注意氣候變化和場地情況。
3.自行注意觀察肌肉反應。當運動員有預感肌肉拉傷時,如感覺肌肉發僵、酸痛、摩擦感,「怕拉傷」感,不要再勉強進行訓練或比賽。
4.要提高技術水平,糾正和改進技術上的一些缺點或錯誤。
關節韌帶扭傷
在外力的作用下(一般為間接外力)使關節發生超常範圍的活動以致關節囊韌帶的損傷稱為關節韌帶扭傷。在羽毛球運動中,最易發生踝關節扭傷,主要傷及外側副韌帶,其次是膝關節。足部躍骰、躍趾關節的扭傷,而肘關節內側副韌帶扭傷、脊柱椎間小關節扭傷,亦時而可見。
損傷原因與原理
從羽毛球運動中所發生的關節韌帶扭傷的病例分析來看,大致的原因有如以下幾種:
1.場地問題:主要是場地太滑或不平,它以引起踝關節和足部小關節扭傷為最常見。其中以踝關節外側部關節韌帶扭傷的發生率最高, 此外,當足躍屈時,踝關節較不穩定,而且在運動員離開地面騰空時(跳起扣殺),足部往往自然處於閉屈內翻位,如果落地時身体重心不穩,向一側傾斜,或踩在他人的足上,或落在過滑、高低不平的地面上,就會以足的前外側著地,在足內翻位下導致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或跖部小關節扭傷。在踝關節扭傷中,以距腓前韌帶損傷為最多見,嚴重者跟膿韌帶也可相繼損傷,甚至合拼骨折。
2.球員技術問題:主要是技術動作不正確或有錯誤。在羽毛球運動中,以引起肘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為最常見。它的發生,主要是在完成羽毛球扣殺動作過程中,因上臂往往處於外展位、而落地姿勢不佳有關。其多半因落地時失去平衡或兩腿靠攏不夠,使屈曲膝關節的小腿突然外展、外旋或小腿固定、大腿突然內收、內旋,即有可能造成內側副韌帶,甚至內側半月板的損傷。如果屈曲的膝關節、小腿突然內收、內旋或小腿固定、大腿突然外展、外旋,則會引起膝外側副韌帶,甚至外側半月板的損傷。
3.訓練水平問題:主要是訓練水平不夠,局部肌肉力量差或發展不平衡,關節韌帶薄弱或關節穩定性差而引起的。
4.其他原因:有如身體疲勞或機能狀況不佳;運動時思想上放鬆或注意力不集中;準備活動上存在問題;自我保護能力差;局部存有先天性畸形(如副舟骨 ) 等。
徵象與診斷
患者都可訴述出受傷過程和受傷動作等的受傷史,如傷後覺局部劇痛,並出現腫脹,皮下瘀血;若傷及關節囊滑膜層,則可整個關節出現腫脹;關節功能障礙;局部壓痛;牽拉受損韌帶時疼痛加重。如韌帶斷裂則可有關節鬆動、被拉開感、關節間隙增寬或超範圍的異常活動感。
如果患者訴說關節內有「卡住」的感覺,則應想到關節內其他組織可能合拼損傷(如膝關節半月板撕裂);若檢查時發現骨骼部分有壓痛或擠壓、叩擊痛,則應考慮到可能合拼發生骨折,並須用X光檢查來確診。
處理與傷後訓練安排
受傷後應立即給以局部冷敷或冰敷、加壓包扎、適當制動和抬高傷肢,以利於減少出血和腫脹。局部可敷止血、消腫的中草藥。疼痛劇烈、損傷較重者可給以口服止痛片等。24 至 48小時後可進行局部按摩或物理治療。
在制動固定時,宜將關節受損韌帶處於稍鬆弛的位置,如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宜將踝關節固定於外翻並稍背屈位。如韌帶疑有斷裂者,應及早送醫院確診,以便盡早給以縫合,若傷後一周仍末縫合固定,則斷裂韌帶很難達到斷端愈合,其結果必然易造成關節不穩定和鬆弛。關節腫脹明顯者,最好由醫生進行關節穿刺抽吸掉積液,並于關節內注射一些能減輕損傷性炎症的藥物,以利於減少關節粘連。
一般單純性下肢關節韌帶扭傷,傷後在粘膏支持帶或其他固定術後即可著地行走或扶拐行走,嚴重的關節韌帶損傷,則必須在對傷處固定的情況下,才可進行適宜的功能活動(如靜力性肌肉收縮和扶拐行走等),當關節腫脹與疼痛減輕後,應及時地、在不使疼痛加重的原則下積極地進行肢體功能鍛煉,以防肌肉萎縮與關節或組織粘連。一般在 1至2周後可開始插入關節協調性和平衡能力的練習。如踝關節扭傷者,可做些負重提踵,足內、外側著地行走,在凹凸不平的斜面上或沙地上做行走、跳躍練習等。然後才逐漸進入正規訓練,在進行功能練習和再投入正規訓練時,都必須佩帶保護裝置,以免再受傷。
預防方法
1.加強關節周圍有關肌群的力量與韌帶的柔韌性練習,以提高關節的穩定性和活動度。
2.加強運動場地的衛生監督工作;
3.提高運動員的專項技術水平,熟練掌握正確的運動技術,及時糾正錯誤動作;
4.充分做好準備活動,提高專項準備活動的質量;
5.合理安排運動量,防止全身與局部疲勞;聽取有關醫生的意見;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要認真,注意力集中,提高自我保護和防傷能力。